<
    可是谁也没有想到,苏允之在苗疆时,与一苗女相爱了。

    那苗女不是普通人,而是巫女,自幼修习巫蛊之术。

    静虚观这一门可以婚配,然而那只限于同道中人或者普通人。

    苏允之与巫女在一起,无论是道还是巫,皆是容不下他们。

    二人全都遭到了反噬,尤其是那巫女,先是全身疼痛,继而双腿残疾,眼看寿元将至。

    苏允之则是未老先衰,原本风华正茂的少年郎,转眼便已人到中年。

    苏允之心里清楚,这一切只是开始,他和她都将死去。

    他不想死,也不想让她死,于是当他得知昔年邪修童阳真人的葬身之地之后,便悄悄潜入,从墓中找到了童阳真人的一本心法。

    传说,当年童阳真人也曾遭到反噬,为了活命,他入了魔道,虽为名门正派所不耻,但是童阳真人却活到了五十五岁,而且也不是死于反噬,而是被道门十几名弟子围攻而死。

    苏允之修习了童阳真人的功法,并且按照功法上的记载,成功借命,他和巫女全都活了下来。

    然而,他的好相貌却没有了,他变得面目狰狞,宛若鬼魅。

    且,他修习邪道,滥杀无辜,不但犯了众怒,而且令静虚观招来天谴。

    据说那夜电闪雷鸣,一道闪电劈在静虚观的金顶之上,天火将静虚观烧成灰烬!

    静虚观中的道士死了大半,而苏允之不知去向。

    静虚观里还有些人虽然活了下来,却要承受来自道门以及百姓的谩骂,而这些人对苏允之的事并不知情,但却因为与苏允之是同门,而背负了骂名。

    这当中有一个叫玄青子的道士,立下誓言,定要找到苏允之,匡复正道,斩妖伏魔。

    玄青子这一去便是五十年,在这五十年中,不但玄青子杳无音信,就连曾经铸成大错的苏允之连同那名巫女,全都下落t不明。

    当年经历过这些事的人,要么死了,要么也已垂垂老矣,曾经显赫的静虚观,也已经无人记得,就连那片废墟,也成了乱葬岗。

    忽然有一天,有人发现,有道士在乱葬岗做法事超度亡魂,全套的法事,一做便是多日。

    法事做过之后,乱葬岗的尸骨被挖出来收殓,重新择地安葬。

    人们这才知道,原来这里要建道观,当然,这种乱葬岗,要么建道观,要么建寺庙,除此以外,也不能建其他的了,即使建好了,也无人敢来居住。

    后来,在这里修建的道观,便是重建的静虚观。

    而出钱出力重修道观的,便是玄青子的徒弟。

    彼时玄青子早已驾鹤仙去,就连他的这位徒弟,也已经五旬开外了。

    至于玄青子有没有找到苏允之,这还用问吗?如果他找到了,也不用到死也没有回到静虚观了。

    重建的静虚观,远远没有昔日的巍峨庄严,只是一道小道观而已。

    现在的人,差不多已经没有人见过昔日的静虚观了,他们只知道,现在这座静虚观是在乱葬岗上建起来的。

    因此,那些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们,无人敢去静虚观,就连附近的乡民,也很少会来这里上香。

    自静虚观重建至今,又过了五十载,静虚观已经是名不见经传的小道观,虽说渐渐有了些香火,可是和其他大观还是不能比。

    那日,打伤徐丽娘的道士,名叫张志德,十几岁入道,修行了二十年,直到最近方才有了些名气,据说,他在时县斩杀一名红衣厉鬼,并将那厉鬼打得魂飞魄散。

    关于静虚观的这些过往,整个时县也无人得知了。

    老色鬼初时也打听不到,很是费了一番功夫,终于让他找到了一个一百多年前的老鬼,这才将当年的事情打听得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沈凝问道:“玄青子的那名徒弟姓甚名谁,还活着吗?在不在静虚观?”

    老色鬼说道:“您说的就是重建静虚观的那人吧,他号称出尘子,俗家姓什么就不知道了,他早就不在静虚观了,据说当年静虚观建好之后他便云游去了,从此再也没有回来,静虚观里的住持是从另一座道观里请来的,也是时县的道观,叫什么乌衣观的,没有香火,穷得快要揭不开锅了,有座新建的道观请他们过来,他们求之不得,便把整个道观全都迁了过来。

    现任的观主叫清静真人,他是第二任观主,那个张志德是他的亲传大弟子。”

    沈凝懂了,也就是说,现在的静虚观,和一百多年前的静虚观,除了是建在同一块地皮上以外,没有一点关系。

    第275章 原来是一家啊

    还有就是,那个沽名钓誉的张志德,居然还是现任观主的亲传大弟子,沈凝不信他不知道,徐丽娘有没有魂飞魄散!

    如果徐丽娘真的被他拍死了,那前些日子被沈凝打成碎渣渣的又是谁?

    吹牛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。

    有这么一个徒弟,当师父的也不会好到哪里去。

    沈凝问道:“张志德手里的桃木剑,你打听到了吗?”

    老色鬼笑了,这事,他还真知道。

    “那柄桃木剑不是他的,是他师父清静真人的,据说是稀世奇珍,上古神兵。

    不过,告诉我这件事的老鬼说了,昔年出尘子在乱葬岗做法事时,拿的就是这柄桃木剑,剑鞘上的花纹一模一样。”